|
|
|
麻江卡乌苗寨时间:2019-01-06
文章内容
卡乌嘎闹苗寨位于麻江县境清水江与丹寨县南皋河交汇处,隶属麻江县宣威镇,位于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东北部,距镇人民政府所在地 12.5公里,距下司镇15公里,距丹寨县南皋石桥古法造纸文化传承中心5公里。全寨234户,1058人,苗族人口占90%以上,是麻江境内四十里苗岭清江沿岸二十个连片苗寨的核心大寨之一。苗族铜鼓文化活态传承完整,影响力辐射至凯里、雷山、台江、黄平、丹寨等周边县市。是苗族织锦的重要传承地和黔东南州龙舟体育训练基地。 卡乌是一个面水而居的原始苗寨,这里有原生的民族风俗,有天然的清水江龙舟赛道,有巧夺天工的金流溶洞,有奇竣天险的清水江一线天,是一块乡村旅游的处女地,是一个猎险探奇的新天地。 巍巍的苗岭山脚下,有一个风光秀媚的苗寨——麻江县宣威镇卡乌苗寨。碧玉般的清水江在苗寨门前欢快地流淌着。江岸上,青瓦木房从那竹林间、树木间露出古朴的风姿。那充满沧桑岁月的木房顺着山势,一栋挨着一栋,层次十分鲜亮。从那寨子中,间或传来一阵阵清楚的狗吠声、鸡鸣声。这声音好像打破了寨子的寂静,也突显了十足的乡村气息。因为苗寨坐落僻静,如今仍然基本保持着原民族的特色。进入寨中,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妇女们穿的服饰了。服饰上的绣花五颜六色,栩栩如生,精美绝伦。这些服饰再配上银饰,更显华贵慷慨。不但向人们呈现了瑰丽多彩的民族艺术,并且也展示出苗家妇女的精神世界和心灵手巧。这里是未开发的处女地,一切都那么自然。 倘若在村民家里作客,他们会热情慷慨,把自家存放多年的原生态美酒——“地瓜大曲”(红薯酒)款待你。三碗过后,有些酒意时,他们便不约而同唱起苗歌,向你敬酒,献苗带。那歌声清脆动人,那歌意非常动情。这时,只有歌声和笑声。这场面不得不让人把整个身心都沉浸于其中。 这里有景观奇特的溶洞。走进溶洞,那形状各异的石柱,石帘等似雕似塑,使人望景兴叹,感慨万千。洞中窄的地方只能一人侧着身过,低的地方只能猫着腰过去,真是洞中有洞,岩穴相通。洞内扑朔迷离、造型奇特,就像欣赏一幅艺术品。身在此中,宛如仙境。 在这里乘小船荡江,目睹“一线天”的壮观,颇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受。 卡乌历史 卡乌之名来源于汇入清水江的丹寨石桥清江河,苗族古语称之为“卡凹”、“卡欧”。“卡”为苗语对仫佬人的称呼,“凹”、“欧”均为苗语的水或河流之意,“卡凹”、“卡欧”意为仫佬人的河。今之卡乌嘎闹苗寨苗语称“卡凹络绸”,包含“络绸”(意即众多人员来往穿梭的码头)和“昂略”(意即人家较多的大寨)两个片区。 卡乌建寨准确时间目前无法考证。据卡乌二字的苗语之意,说明如今卡乌苗族先民迁居此地之前,早有仫佬人在此定居。《招捕录》《大元一统志》等史料记载仫佬人在麻江县居住历史已有700多年,结合卡乌作为元明清三代商贸码头和卡乌文家人定居于此30多辈人的史实推算,卡乌建寨至少700年以上,苗族迁居达600年以上。 文化特征 1、民居建筑主要是传统苗族木结构二楼三间美人靠平地房、“吊脚楼”或“吊脚半边楼”,混杂周边民族三间两进带吞口木房和部分湖广风格枋连排柱人字架结构的木质平房,现建有少量的砖房;苗族垒石技术成熟,鹅卵石、山石和不同形状的大小石块均能垒砌成墙、壁,作为屋基和高坡造田护坎、围墙等用,现有大量河滩建筑风格的干垒石墙遗存。 2、嘎闹苗族歌舞风情浓郁,保存较完整。男女老幼大多能歌善舞,逢年过节开展铜鼓祭祀、吹芦笙、唱苗歌、跳鼓舞、跳芦笙舞、板凳舞、斗牛、赛龙舟、斗鸟等传统活动。每年农历二月头个亥日(猪场天)开始举行一年一度的祭鼓节,凯里、黄平、雷山、台江、丹寨等周边县市苗族同胞纷纷盛装赶来与县内各族群众共同活动,规模达万人以上,热闹非凡。 3、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麻江县苗族织锦的重要传承地,靛染、织锦、刺绣、服饰制作等传统技艺传承完整,作品精美,独具特色。 4、苗族铜鼓文化的重要活态传承地。麻江型铜鼓是当今世上唯一在使用的世界八大铜鼓类型之一,卡乌现存有明朝皇家鼓库赠送的铜鼓一面。祭鼓仪式古老庄重,祭鼓仪轨保存完整,踩鼓跳鼓规模、场面宏大。 5、龙舟、苗族武术、抱腰等苗族传统体育活态传承好。风靡全国龙舟赛场的麻江县龙舟队中的卡乌队员们一度作为队伍的中坚力量。民间练武成风,上世纪80年代成立的贵州省民族武术学校曾吸引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省外学员前来学武。 民间文化代表性传承人:苗族铜鼓文化传承人李计中。 景区地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