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双营城古堡时间:2020-11-14
文章内容
编辑搜图 双营古堡东门 双营古城是北京延庆区唯一现存的原生貌古城,位于城东北五公里处,土夯城墙结构,四周土墙完好,至今还可以攀爬上去呢。这是一个历史与沧桑感并存的免费景点,老电影《地道战》、《桥隆飙》、《三进山城》都在这里取景。延庆区知名景点众多,但是这个千年历史的小土城没有多少人关注,真因为如此才让它充满了沧桑和历史的印记。 编辑搜图 地道战剧照 双营古城为东西箕形,东城墙长249.7米,西城墙长217.45米,南北城墙各长328.5米,周长为1124.15米。土城现有东西二门,上砖下石甃砌,土城墙和东西门保存完好。城内有两条主要街道:南街和北街。城内现有保存完好的古民居近百间,古庙三座。 编辑搜图 龙王庙 双营城内有多座寺庙。关帝庙在村东,三官庙在村中,观音庙、龙王庙在村西。去城东反复寻觅关帝庙,不得,细问城内村民,想不到建在东城门楼上。这样的位置极为少见,不知是因山西同乡,还是想借关公的神威,震慑胆敢入侵的来犯者。现在东门只有城墙,门楼早已不在。显眼的是重新整修的观音庙和龙王庙。两座庙宇不大,相距不远,刚进城西便见,2007年由村民捐得善款而成。龙王庙与观音庙大小相似,看出水对城的重要,门楹上贴着红纸,对联依然醒目:龙腾百丈潭中起,雨降九州天上来。 编辑搜图 观音庙 编辑搜图 城墙古树 双营是座不太大的土城,位于延庆县城东北5公里处,属延庆镇管辖,全村只有180余户、480余人。今天,双营很少为人所知了,就连延庆人知道的也不是很多 编辑搜图 残破城墙 郦道元所著《水经注 ·灅水·清夷水》载:“沧河又西,迳居庸县故城南,魏上谷郡治。昔刘虞攻公孙瓒不克,北保此城,为瓒所擒,有粟水入焉,水出县下城西,枕水,又屈迳其县南,南注沧河。”灅[lěi]水即今桑干河。清夷水、沧河皆今妫河。居庸县故城即今延庆县城。粟水,也叫糓[gǔ]河,即今沽河,发源在米家堡南水泉,在双营之西,故双营当时叫下城。 编辑搜图 古堡西门 双营村名的由来有三种传说,一说城内曾驻两营兵马;二说原为两个营堡,后合筑一城;三说因山西双营村移民至此而得名。但双营村名的真实来历,由于年代久远,现已无法考究。据清朝光绪年间《延庆州志》载:“双营,明嘉靖年间,敌自白草洼出,居民罹害极惨,操守戚士登用砖石筑之。城高二丈四尺,周长二里七十五步正是下城。” 编辑搜图 古堡东门外侧 双营古城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后魏,延庆现存最早的志书《隆庆志》中就有了双营古城的记载。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重建隆庆州时,双营与榆林、西桑园、泥河、岔道等属于后十里,由山西等处移民充实。该志书还有东双营屯堡、西双营屯堡、双营屯棠字堡的记载。村里老人传说,最初双营只有潘、白、孟、何、陶、贺、卓、宋等八户。其后,清光绪《延庆州志》载:“双营,明嘉靖年间,敌自白草洼出,居民罹害极惨,操守戚士登用砖石筑之。城高二丈四尺,周长二里七十五步,东西二门,皆砌砖石。” 编辑搜图 砖瓦门洞 编辑搜图 城内小巷和即将倒塌的古屋 置身在双营城古堡的街道上,闻着村民的做饭的烧柴草的味道,依稀回到了征战杀伐喧嚣古代战场,城里军民东西城门奔跑驰援守城的军校,战马嘶鸣弓箭的射出的尖哨声回荡在耳边。 编辑搜图 城内现存古屋 操守是明代营伍及守城系统中的下层军官。在京师以外省镇营兵制盛行地区主要包括总兵、副总兵、参将、游击、都司,以及守备、操守、千总、把总、提调、备御等一系列官职。守备、操守、把总、提调及备御等属于防守城堡武将。操守的地位介于守备和千总之间,负责守堡,有的也有辖区,统帅400至500人不等。明初延庆城设有守备,岔道、柳沟等堡最初也只是设有把总,后来逐渐升格到守备。在双营设守备,足见当时其地位之重要。 编辑搜图 古城简介 明嘉靖年间,朝政腐败,严嵩专权,蒙古鞑靼部俺达汗纠合各部八次侵入妫川,三次逼近京师,明王朝政权岌岌可危。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二十八年(1549年)两年鞑靼俺答大举入寇妫川,隆庆、怀来、永宁惨遭浩劫。隆庆州130余堡未破者只剩下10余堡,双营城也许就是这次惨祸之后重建的。 景区地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