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雄崖所古城-明朝抗倭军事海防要塞时间:2023-04-08 雄崖所古城位于青岛市即墨区东北端的田横镇,东、西、北三面环丁字湾,与西南730米处的玉皇山唇齿相依,隔海与莱阳、海阳相望,素有“鸡鸣三县闻,浪拍三邑惊”之称,其地势险要,选位得当,历为军事海防要塞。 因其东北部白马岛上的雄伟断崖而得名。故城为明洪武三十五年(1402)所建,属鳌山卫管辖。雄崖所建成后,成为山东屈指可数的海防要地。雄崖所为一正方形城堡,周长2公里,占地375亩。城墙由土夯筑,外包青砖、石块,高5米,顶宽3米,十分坚固。明清两代,山东莱州府的沿海一线曾建有三卫八所,以抵御倭寇入侵。数百年间,这些卫所在防御倭寇入侵,巩固国家海防中发挥了巨大的震慑威力。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当年雄踞沿海的海防重镇,如今多已荡然无存,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惟有即墨境内的雄崖所城依然屹立在境域东北端的黄海之滨。尽管它仅是雄崖古所残存的一部分,但它却真实地显示了当年古所的雄姿以及先民们不屈不挠的保家卫国精神,从而招徕着诸多今人前往瞻仰、凭吊。 雄崖所位于即墨市东北44公里处黄海之滨的丁字湾畔,现属丰城镇所辖。它东瞰大海,与迎面的白马岛咫尺对峙;西扼群峰,同背后的玉皇山唇齿相依。地势险要,选位得当,实为古代海防要塞。因其对面白马岛上有一雄伟的赭色大断崖,故名为“雄崖守御千户所”,简称“雄崖所”。 元末明初,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屡遭倭寇入侵,沿海居民深受其害。据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载:“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倭夷入寇,即墨、诸城、莱阳沿海居民多被害。”于是,明政府便在东南沿海择要设戌,广建卫所,以抵御倭寇之入侵,保境安民。即墨境内的鳌山卫,雄崖、浮山二守御千户所就是于明初设置的。 当年莱州府辖区内沿海一线共设有三卫八所、七巡检司、十六寨、一百四十二墩堡。即墨的鳌山卫,以及“浮山前守御千户所”(即今青岛市南区浮山所)、“雄崖守御千户所”就在其列。按明代卫所兵员的编制“每卫设前后中左右五千户所,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明史·兵志》)。实际上鳌山卫内辖的右、前、后三个千户所与浮山、雄崖两个守御千户所共有边操军、京操军、守城军、屯田军3000多名,设指挥使、指挥佥事、千户、百户、镇抚等武官50多员,配备有大船、哨船、快船、火炮等武器装备。卫所之间的沿海一线设立烽火墩堡58座。并分兵把守,遇有敌警即以烽火为号,互相支援接应,从而构成了一个严密的防御体系。 雄崖所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3年),所城呈正方形,城墙两面转砌,中间以黄土夯实,城周二公里。城开四门,门洞上方皆有门楼。城中的十字大街贯穿所城东西南北,街面宽敞,布局对称。城内外除建有所署、官邸及兵营外,还建有城隍庙、关帝庙、菩萨庙、玉皇庙、九神庙、天齐庙、先农坛等宗教、祭祀场所。所设世袭正、副千户各2员,百户5员,管领春戍军252名、秋戍军319名、守城军51名、屯田军77名。戍军除在倭寇骚扰季节出海巡逻、作战外,还担负着应召保卫京师以及其他战备任务。守城军专管保卫所城,并担负着该所所辖的段村、王骞、王家山、公平山、望山、青山、米粟山、北渐山、陷牛山、朱皋、白马岛等11个墩堡的警戒任务。屯田军则负责管理分布于县内8个垦区的近155顷耕地。 当年雄崖所辖区的军屯中,要数丰城镇韩家屯的屯田规模最大。据《韩氏族谱》载:明代韩氏祖先韩九思,因随永乐皇帝北征有功,被敕封为雄崖所副千户、授飞骑尉、武略将军,为从五品,在此安家屯田。今之丰城、田横两个乡镇的北、中、南三个韩家屯均为当年的屯军垦区。另据丰城镇彭家屯、金口镇于家屯的彭、于二姓族谱记载:当年彭、于二姓之先祖因征战有功,均被封为雄崖百户,并各有封地,在此立村屯田。现雄崖所周围各镇所辖的王家屯、江家屯、黄家屯、周家屯、柳树屯及北阡等村,都是当年雄崖所管辖的军屯,可见当年雄崖所管辖范围之广,沿海防务之重。明代,卫所不受地方官府节制,“其守御千户所,不隶于卫,而自达于都司(省都指挥使司)。凡卫所皆隶于都司,而都司分隶于五军都督府”(《明史·职官志》)。清初,朝廷裁减卫所兵员,废除卫所长官世袭之制,所署只设千总1员统辖驻军。至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雄崖所随同鳌山卫并归于即墨县治,但因这里位置险要、防务繁重,仍设巡检、把总各1员,统领30名马步军在此驻防。乾隆年间,雄崖所巡检移驻福山县海口。至此,这个担负着两朝海防重任达300多年的雄崖所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随着官兵的撤离,所城逐渐荒颓,以至变成了一个村落,即丰城镇的南、北雄崖所。 雄崖所在历史上曾起到过防御倭寇、保卫海疆的积极作用,也为后人留下了一段抚今追昔的历史写照。如今,昔日所城的雄姿已不复存在,但东西、南北两条笔直的大街依然贯通雄崖所全村。所城的东、北两门已于乾隆年间颓塌,村东南尚有一段城墙残基依稀可辨。所城的南门经历了近600年的风雨之后,其门洞和城门楼却尚完好,门外题额为“奉恩”,门内题额为“迎熏”。西门的城门楼已不存在,但其夯土包砖结构的拱券门洞仍保留着原来式样。门洞长12.5米,外口高2.5米,内口高3.5米,跨度为2.5米,上方石额镌有“镇威”2字,字迹仍清晰可辩。雄崖所城,现为山东省仅存的一处明代城堡式古建筑,被列为青岛市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现今雄崖所村西首的南、北颜武二村,也是由当年所城的演武场演变而得名。雄崖所的居民,大多为当年守卫所城官兵的后裔,如李、王、赵、韩、陆、陈等氏族之祖先,都曾任过雄崖所千户之职。据雄崖所《李氏族谱》记载:“李氏世居河南开封府阳武县。一世祖李老保曾任元代山东平章政事,于吴元年归附明军,并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招降元军贺宗哲部,被监禁身死狱中,后被追赠为荣禄大夫、左柱国(一品)。二世祖李颜为武德将军(正五品),三世祖李斌因靖难之役有功,世袭武德将军,并于永乐二年被封为雄崖所千户司,阵亡。四世祖李荣以下至九世祖李茂新均为世袭千户司。” |